2019联合国马德里气候变化大会
2019气候变化大会:一波三折、亮点纷呈
发布时间: 2019-12-05 来源: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在各界的期待中,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5)于2019年12月2日至13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此次大会意义重大,是2020年这一决定性年份之前的最后一届气候大会,将解决过去几年围绕《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遗留下的最后个别问题,各方需要真诚、果断地共同行动,才能保证《巴黎协定》得到有力执行。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治理进程动力不足、多国社会政治状况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今年气候大会的召开可谓一波三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


众所周知,气候大会每年在不同地区轮流举行,今年落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最初的承办国是巴西,但巴西右翼总统博索纳罗上台后态度后撤,于2018年11月宣布因财政预算和政府换届撤回承办申请,随后智利宣布接替承办。但今年智利国内因地铁票涨价引发全国性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局势一度难以控制。10月30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宣布因国内局势不稳无法举办气候大会,此时距原定会期仅有一个月时间,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面临严重冲击。好在西班牙主动请缨,提议将全力保障气候大会按原定时间在马德里举行,同时智利将继续担任本届大会的主席国。本届气候大会的关注重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国际碳市场机制何去何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的全球减排协议,就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指导和安排,但《巴黎协定》只是一个制度框架,近几年的气候大会都在围绕其具体的实施规则进行谈判,终于在2018年12月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上如期达成了长达150多页的规则手册。

但是,去年的大会仍留下了一些分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巴黎协定》允许各国通过“碳市场”或“碳交易”,按照其允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交易,并承认有必要就此问题制定全球规则,各缔约国需通过谈判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核算机制。

巴西极力反对制定明确条规来防止重复计算,希望利用本国大面积的雨林得到双倍的“碳信用”,并且保留其在《京都议定书》规则下积攒的大量尚未使用的“碳信用”,但欧盟等发达国家认为此举存在不透明、重复计算等问题。去年的气候大会就是因为巴西在最后关头拒绝,导致这一议题的谈判无果而终,今年气候大会上巴西是否会适当妥协,各方能否建立起切实可行且公正合理的国际碳市场机制,颇为引人注目。

二是各方减排承诺与行动面临考验。全球碳排放在经过了2014至2016年三年的平稳期后,于2017年重新进入“上升期”,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纪录,且上升趋势仍未得到逆转。由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多,全球气候安全威胁与日俱增。

但与此同时,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仍显不足,联合国环境署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即使各国无条件履行当前所有的减排承诺,到2030年气温仍恐将上升3.2℃,如果想实现将未来十年的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全球整体减排力度须比当前水平提高五倍以上。

此外,全球气候治理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美国已正式启动退约程序,将于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协定》,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远未落实;发展中国家阵营也出现分化,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态度有所后退。

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于今年9月牵头召开了气候行动峰会,敦促各国提高雄心。今年的气候大会上,各方能否众志成城、加强承诺并加速行动,将关系到《巴黎协定》的具体实施效果,也关系到人类共同的未来。

三是大国互动与引领作用备受期待。近日,中法领导人签署《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表达了坚决支持《巴黎协定》的意志,并呼吁所有国家兑现承诺、加强行动。金砖国家领导人也共同发表宣言,称将坚持共区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还将致力于推动第25届气候大会取得成功,争取就《巴黎协定》工作计划所有剩余议程“取得平衡和全面的成果”。

可以看出,在本届气候大会召开之前,各大国便展现合作姿态,共同致力于维护积极友好的谈判氛围。在本届大会上,大国之间如何互动颇受关注,中国角色更是备受瞩目。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还将于2020年举办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今年的气候大会上,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现本国气候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成就、怎样与欧盟共同发挥引领作用、能否与金砖伙伴共同展现责任和团结……各方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