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节能宣传周
守卫“成遥雪”,成都在行动
发布时间: 2020-06-29 来源: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1593589221209044572.jpg


“成遥雪”,这是一个拥有上千名好友的朋友圈名字,意为“在成都遥望雪山”。正是这个群体,在2017年的世界环境日这天拍出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图集,证明了“成都是全球唯一能够看到7000米以上级雪山的特大城市”。


然而,如今这一美景也将变得难以追寻。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全球气温升高,雪山正在逐渐消逝......


2020年7月2日,是第八个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绿色低碳,全面小康”。这一活动日的设立旨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今天,我们便借此机会了解一下人类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冰山消融背后的气候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川西高原持续变暖,积雪日数每10年减少6.2天。而根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分析,1966—2009年“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面积减少11.3%,其东坡的海螺沟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冰川厚度持续减薄。

2.jpg

1930年和2013年海螺沟冰川对比。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供图


气候变化和气候变暖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过度使用矿物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近50年的全球变暖速度达到每10年0.13℃,约为近100年升温速度的2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和多项研究成果都确定了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1593589247344037540.jpg

1950—2018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供图


这种非自然、非偶然的变暖现象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均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2019年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欧洲均出现创纪录的高温,日本严重热浪导致100多人死亡、1.8万人住院治疗,法国6—9月间的热浪致使1462人非正常死亡。



2020年3月,四川凉山州再次发生森林大火,多名扑火队员牺牲。有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导致森林木材变干燥,从而诱发大规模森林火灾。


冰川融化导致海豹瘟热病毒从欧洲传播至阿拉斯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可能导致被冰封的病原体被释放。


气温升高还加剧登革热病毒的传播,近数十年来,全球登革热发病率急剧上升。2019年末非洲之角地区异常的强降水是暴发大规模沙漠蝗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当地25年来最严重、肯尼亚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干旱引发澳大利亚林火异常持久且严重,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等高纬度地区发生远甚于往年的火灾,亚马孙雨林地区火灾数量高于近十年的平均值。世界气象组织预计,2019年“气候难民”总人数接近2200万。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在行动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主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滞留数百年,在海洋中滞留的时间甚至更长。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21世纪末期及以后的全球表面变暖。即使人类立刻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其造成的增温效益也将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1593589269814031748.jpg

1990—2017年中国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全球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月平均浓度变化。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供图


据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底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2018年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达到407.8ppm(ppm为摩尔分数,即干空气中每百万个气体分子中所含的该种气体分子数),是1750年工业化前水平的147%。温室气体水平持续增长已成长期趋势,未来将导致温度升高、更极端的天气等愈发严重的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表示,“最近十年的预报表明,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可能会创下新的年度纪录。”


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近200个国家签署通过了《巴黎协定》,共同致力于将本世纪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实现更加艰难的1.5℃温控目标,从而有效降低全球气候风险,避免地球气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恶化。不过,根据联合国环境署2019年底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即使当前《巴黎协定》下所有无条件承诺都得以兑现,全球气温仍有可能上升3.2℃,将带来更广泛、更具破坏性的气候影响。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已于2016年加入《巴黎协定》,正积极践行减排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应对气候变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守护“成遥雪”,成都在行动


自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始终紧紧围绕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扎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贡献“成都力量”,“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正加快形成。主要亮点工作如下:


生产结构更加优化


聚焦高端高质、绿色低碳,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5+5+1”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依托四川水电资源富集优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强力推进“电能替代”和氢能示范应用;推动城市轨道、公交和慢行“三网”融合,优化交通出行结构,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57%。


生态环境更加绿色


科学规划绿色低碳的城市空间体系,统筹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系统建设TOD综合开发项目。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修复川西林盘,规划建设“世界最长绿道”——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和“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生活方式更加低碳


鼓励绿色出行,支持共享单车、共享车位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1万辆;大力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推广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实施绿色采购,鼓励出口产品开展低碳认证;打造“碳惠天府”品牌,国内首创提出“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引导公众和小微企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

1593589319929082940.jpg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气候变化风险,任何地区、任何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也不应袖手旁观。


正如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只靠3.15,节能降碳也不能只看低碳日。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当肩负起减少碳排放、守卫“成遥雪”的重任。从“衣食住行购”等方面出发自觉做绿色低碳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共建共享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