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注重发展绿色交通
厦门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BRT(快速公交)等大运量、集约节能的交通方式,优化城市路网和公交线路建设,目前常规公交、BRT和农村客运线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达到31%。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
加强交通节能降耗。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在2005年组织投放出租车时,将出租车的营运年限由原来的8年缩短为6年,将公交车辆的营运年限从10~8年缩短至8~6年;同时,积极指导、扶持道路运输企业选择符合国Ⅲ标准以上的车辆投入营运,仅公交集团2006~2009年就投放了1386台国Ⅲ标准的公交车辆。
2011年,公交集团又采购564辆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公交车,其中CNG清洁能源车辆94辆,油电混合节能型新能源车辆126辆;在投放的1000辆出租车中,998辆为CNG双燃料车型,全部达到国Ⅳ排放标准。厦门市还同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有效提高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转运的效率,降低能耗。
5 注重城市建设低碳化
大力降低建筑能耗。出台《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厦门市建筑节能五年规划(2006-2010)》等10多项建筑节能的制度和法规,对新建建筑全部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对旧建筑在分类管理基础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在照明、空调、电梯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降低能耗,居住建筑和中小型公共建筑耗能在全国13个建筑统计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作为国家首批“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照明,开展文园路等4条道路LED路灯应用示范,比传统路灯节能30%以上。
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积极推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先后建成4家热电厂和1家自备电站,替代企业中小燃煤锅炉;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嵩屿电厂、污水处理厂等12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建设。2008年主要污染物SO2和COD就已经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但厦门市继续深挖减排潜力,到2010年,厦门市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4.498万吨和4.675万吨,排放总量持续降低,较2005年分别削减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27.2%和11.1%的指标任务。
“十二五”开局,市委、市政府秉持“十一五”期间对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继续深入开展减排工作。2011年,厦门市化学需氧量比2010年减排2.59%,其中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减排1.45%、农业化学需氧量减排5.12%;氨氮比2010年减排2.57%,其中工业和生活氨氮减排1.38%、农业氨氮减排6.49%;二氧化硫比2010年减排5.51%;氮氧化物比2010年减排6.81%,完成年度既定减排目标任务。
提高垃圾污水处理水平。生活垃圾处理做到了日产日清、分类收集、集中收运、缩短运程、密闭运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31%。东孚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体利用工程项目,是全国首家引入民间资本并进行清洁能源机制运作的项目,年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为83.34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厦门是全国惟一做到污泥全部安全处置的城市,目前年污泥产生量约为13.4万吨,对2/3采用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将含水率降至60%以下,用于园林绿化和填埋,另外1/3用于焚烧和制肥。中水回用效果显著,已建成再生水生产能力为2.4万吨/日,服务绿地浇灌面积约725公顷。
6 注重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
推动厦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污染减排是一个重要关键词。近年来,厦门市人大出台《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推动厦门市强化目标责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政府出台《厦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及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和各年度减排计划,明确各年度减排目标、工作机制、工作措施。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市环委会与区环委会签订责任书,区环保分局与重点减排企业签订责任书,强化了企业在污染减排工作中的实施主体责任。
近年来,厦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五个百家”工程建设(即百家企业节能工程、百家企业节水工程、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百家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百家规模化生态型畜禽养殖场),初步建立了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小循环”和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并着力引进光电、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高科技项目,目前高科技企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
同时,厦门市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评估和验收工作。通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改进企业生产组织等形式,降低能耗、物耗,比如,嵩屿电厂火电机组全部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改造,并利用粉煤灰渣研制生产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厦门还积极提倡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实施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试点,利用生活污水,解决“山贫水富”生态矛盾,既减少污水处理碳排放又有效增加森林碳汇。市民在生活中注重低碳细节,自备购物袋、“剩菜打包”等节约消费行为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积极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公交出行率达到31%,领先于国内一般城市。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超过43%,成为厦门市居民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