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排污权交易柳暗花明
发布时间:2012-09-27 阅读数:6529
分享至: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2年9月27日
从2009年探索谢边涌流域排污权市场交易之路开始,南海在排污权交易方面已率先探索了三年。然而,尽管谢边涌试点已取得一定进展,华南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所也已落户,却因省市政策尚未明确,南海“苦熬”三年仍未能“修成正果”。其关于排污权交易的进展,也一直吸引着业内的关注。
近日,佛山市政府发布相关方案显示,佛山到2014年底前将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排污权使用和交易试点。这一明确的政策信息,让南海的排污权交易柳暗花明。南海方面也表示,将继续推进和完善环交所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力争成为佛山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平台。
这意味着,在排污权交易方面先行探索三年后,南海有望“媳妇熬成婆”,而排污权交易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新局,也有望在南海上演。
排污权交易再迎利好信息!近日,佛山市政府发布《佛山市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传出到2014年底前,佛山将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排污权使用和交易试点。
这是继南海建立广东联合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联合环交所”)后,本地排污权交易的又一利好消息。记者昨日获悉,南海将以2010、2011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为基础,确定纳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工业排污试点单位。
南海区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南海排污权交易系统已在研发,相关的交易细则也在着手准备,将积极争取成为佛山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平台。
联合环交所人员已到位
“人员、管理这些基本都做好了。”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欧阳可斌告诉记者,联合环交所目前8名工作人员已经到位,排污权交易系统也已委托专业机构正在开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希望一旦上面政策明确了,南海能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据悉,联合环交所是南海与业内知名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参股组建的,亦是华南地区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所。在目前到位的8名工作人员中,2人来自北京环境交易所,另有6人由南海招聘而来。欧阳可斌介绍说,到位的工作人员已到北京进行了专业轮训,涉及金融、管理等专业。
“排污权交易中,需求是最主要的,技术反而相对其次。”欧阳可斌表示,目前包括交易系统开发等技术环节,已经外包给专业机构进行研发,相关的交易细则南海也在着手准备,“现在就是在等上面的政策,主体系统研发成功后,要根据上面的政策和细则再进行一些调整。”对于省、市政策的期待,欧阳可斌笑言,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交易主体亟待明确
人员、管理等基本到位,排污权交易是否就能顺利进行?
“其实现在进行几宗交易并不难,难的是形成常态性的交易,毕竟这是一个新兴领域的市场行为。”南海环保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是明确交易的主体。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南海就以谢边涌为试点,探索排污权市场交易之路,当时的基础性工作就包括对谢边涌纳污能力进行测定,以及强制性的排污权分配等。
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排污权交易,还是碳排放交易,都必须明确买方和卖方,“首先要核定总体的纳污能力,然后根据行业、企业甚至是区域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应拥有多少基础配额,超出部分则要购买,企业、地方政府都可以作为交易主体。”
“排污总量认定,初始排污权的分配,都是大问题。”欧阳可斌也表示,以前排污相当于无偿使用,如果要进行交易,就涉及有偿使用,这会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谁来分配、分配给谁以及如何分配都需慎重,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引和保障。
省重点监控污染企业或成首批试点单位
“南海是有基础、有准备、有能力也有信心”,欧阳可斌表示,希望能尽快在省市的统一安排下,承担具体的区域排污权交易工作。
然而,一旦开展排污权交易,到底哪些行业、企业将参与交易,具体可以交易哪些内容?
记者了解到,联合环交所设立之初,就将目标瞄准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等,目前其目标也未变。
欧阳可斌介绍,南海将以2010、2011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为依据,确定纳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工业排污试点单位。“首先是省重点监控污染企业”,他表示,目前南海约有200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主要为电厂、皮革、玻璃及铝型材企业等。
据悉,一旦正式开展排污权交易,南海或先在二氧化硫等排污因子方面展开。初期目标是在企业之间形成交易,远期也将考虑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
延伸阅读
本地排污权交易市场有多大?或以亿计!
以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南海乃至佛山作为制造业重地,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本地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市场规模与纳入“控排”范围的企业数量和规模成正比关系,“长远来看,排污权尤其是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资源,本地的市场规模应该在亿元以上。”
该业内人士认为,排污权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涉及电力、水泥、陶瓷、钢铁、纺织、有色金属、塑料等行业,其一方面对工业能源消耗较高,另一方面在废气、废水排放方面量大,而佛山汇集了十几万家工业企业,其中不少就来自陶瓷、纺织、有色金属、电力、铝型材等行业,“一旦建立起交易机制,有强制、有效的监督保障,这个市场肯定就会发展起来。”
他分析说,佛山和南海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已经关停了相当一批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不少企业也改进了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但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减少污染排放依然是生产性活动的趋势,“要么就改进技术和设备减少排放,要么就直接购买排污权,政府推动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会推动排污权市场交易的形成。”他也指出,排污权交易涉及多个区域,比如一条河流可能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应该是从中央到省到市、区甚至镇街,能自上而下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测算、交易和监督体系。”
对于排污权交易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好处,该业内人士也持乐观态度。他表示,传统节能减排工作是政府主导推动的强制行为,而排污权交易则是以市场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后者是市场行为,可以在企业中形成直观的内在动力。”
“政府强制要求企业减少排污,企业是被逼着去做,但排污权交易形成市场后,企业会逐渐自发地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他举例说,“一家企业投入100万元用于清洁生产,在几年内能减少一定数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如果这些节省下来的排污量在市场上交易能获得超过100万元的收入,你说企业会不会主动减少排污?”
“投入100万元,即使只能获得80万元的交易收入,企业也会愿意做,毕竟没有排污权交易,投入100万元减排可能没有一分钱的直接收益。”他认为,即便减少排污继而交易所获的直接收益不足减排的成本,在政府强制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企业依然会减少排污的动力,“现在是政府主导节能减排,一旦排污权交易走向成熟,节能减排更多就会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政府也可以省掉很多工夫,重点做好基础配额的分配和监管等工作就可以了。”
此外,排污权市场交易逐渐走向成熟,也有望带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有了减排的内在动力,企业对环保装备等方面的需求肯定会增加,到时候带动环境服务业壮大,市场空间就更大了。”
■释疑
探索三年为何迟迟未“结果”?
从2009年起就以谢边涌为试点,开始排污权市场交易之路,为何南海率先探索了三年,却迟迟未能“修成正果”?
南海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些欧美国家,排污权交易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市场行为;在国内,包括浙江嘉兴在内的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当时就是看到这种趋势,为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所以才比较早就开始探索,现在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了,平台也开始建立起来了,但还很难做到常态化交易。”
该负责人表示,在谢边涌的排污权试点工作上,南海就对谢边涌沿线工业、排污权进行了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测算排污总量,继而探索研制排污权分配方案,“但省的政策和细则没有明确,市里也会有统筹考虑,所以南海一直在完善和推进基础性的工作,也希望省里和市里能尽快明确相关政策,这样才能把潜力转变成真正市场行为,也才会有排污权交易的机制性保障。”
■名词解释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它主要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