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微观之
发布时间:2012-10-30 阅读数:6236
分享至:
来源:和讯网 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绿色气候基金秘书处落户韩国】@KBS World: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GCF)秘书处选址终于“尘埃落定”,落户韩国仁川松岛。拥有190多个成员国的绿色气候基金会秘书处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机构,成立初期的工作人员有望超过500人。韩国开发研究院(KDI)预测,该秘书处入驻后的经济效应每年将达到3800亿韩元。
【1只节能灯等于污染180吨水】@新浪环保:我国第一批财政补贴推广中上市的上亿只老旧节能灯正进入集中报废期。老旧节能灯因为含有汞、铅等有毒有害元素,被专家称为是仅次于废电池的第二大生活垃圾“汞污染源”, 1只节能灯可污染180吨水。与之相对,目前我国节能灯回收处理体系却非常“稚嫩”。
【我国将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经济参考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订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和相关技术支撑文件将于近期发布。届时,全国统一推行的、自愿性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在我国实施。与节能产品、环保产品有所不同,低碳产品指的是与同类产品或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碳排放量值符合该类产品国家标准或者技术规范中有关低碳评价指标要求的产品。
【IEA最新煤炭消费量“出炉”】@国家能源局:2011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5.3%,达到52.67亿吨标煤。OECD国家消费量减少3260万吨标煤,非OECD国家消费量增加2.99亿吨标煤,OECD国家煤炭消费占全球消费量的份额也因此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28.7%)。同比,中国继续驱动全球煤炭市场,201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加到25.51亿吨标煤,净进口量增加3310万吨,达到1.77亿吨。
【CCS技术不成熟是其未能推广的真正原因】@中外对话:国内外呼声很高的碳封存技术(CCS),目前并未真正推广和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倪维斗教授解释表示,CO2如果只是封存起来,没有太大意义,需要成熟的技术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我们需要研究新的CO2处理方法,但是现在各方花的力气还是不够,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多。因此,它还需要持续研究的支持,找出新路子。
【我国生态低碳城镇模式简单监管缺失】@经济参考报:虽然各地在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中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在探索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对五个试点的新城进行考核,发现普遍存在简单复制国外模式、缺乏规划实施与过程监管、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试点新区建设进展缓慢、人气不旺,又与老城区距离较远,很难达到15年建成的目标。”仇保兴评价。
【空气变汽油?】@独立报:英国一家名为Air Fuel Synthesis公司借助革命性技术首次用空气生成汽油,该技术通过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再从水蒸气中提取氢气,在电的作用下“炼制”汽油。这项技术有望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并通过清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帮助对抗全球变暖。不过,此方法目前被批为吸引眼球的“伪科学”。
【以“污水为食”的机器人】@中国新能源网:机器人“吃”污水,能在恶劣和致命环境中操作运行。据悉,英国机器人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罗安尼斯·艾罗普洛斯博士设计的一款机器人EcoBot III,通过“食用”污水能够提供动力。这些污水为机器人燃料电池提供“营养”,产生电能来驱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