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巴厘“巴厘岛路线图”
发布时间:2012-11-29 阅读数:5914
分享至:
来源:维基百科 时间:2012年11月24日
2007年12月3日—15日,世人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召开,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架公约》的192个缔约方以及《京都议定书》176个缔约方的1.1万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据悉,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原定14日结束,但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展开了激烈交锋,会期被迫延长1天,为期13天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实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其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缔约方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但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UNFCCC的实施并未取得显著成效。这次达成的“巴厘岛路线图”确定了未来强化落实UNFCCC的领域,并为其进一步实施指明了方向。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艰难地达成了“巴厘岛路线图”。会议结束后,一些媒体兴奋地将“巴厘岛路线图”称之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拯救地球的路标”,不过,这个路线图作为“后京都”时代的产物,其实际作用是否具有指标意义还需时间考验。 最后,“巴厘岛路线图”还确定了一些支持性的行动。例如,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一项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决议。该决议可能推动一项关于森林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书的谈判和出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2007年12月2日在巴厘岛呼吁,参加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各方应展现出“政治意愿”,制订指导今后有关谈判的“巴厘岛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