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ne  公司电话: 028-962553
  • EN

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高达93.4%

发布时间:2012-12-03 阅读数:2816

分享至: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2年12月3日



《中国公众气候变化及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英文版)》发布



与会嘉宾合影 刘梦羽摄影


中国网多哈12月1日讯 当地时间12月1日上午10点,在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的一场特殊边会吸引了国内外嘉宾的关注。


这场名为“公众参与,全民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边会”上,发布了《中国公众气候变化及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英文版)》。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高达到93.4%,77.7%的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影响表示担忧。”


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致开幕辞。他说,中国历来重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公众的参与意识很强。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公众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在哥本哈根、坎昆、德班或是多哈气候变化大会期间重要,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继续提升,推动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传播和认识。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向记者介绍,这是国内首次进行大规模的公众气候变化及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过去的研究主要注重理论研究,关注政府、媒体、NGO,现在把公众、企业都纳入研究视角,更加注重实证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起点是公众,落点也是公众。从公众认知,到公众行动,这是气候传播最终目的。通过多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这一国际平台,我们展示了研究成果,既提供数据,又提供观点,相信对气候传播的研究工作会有较大推动。”郑保卫说。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政策倡导部经理王彬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乐施会致力于消除贫穷及导致贫穷的不公平状况,他们认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气候传播的研究在美国、英国、欧洲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从中国开始起步。他们希望通过国际平台的传播,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能够平衡。


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及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21世纪新前线”项目负责人、联合国全球契约政策顾问丹尼斯·帕姆兰(Dennis Pamlin)、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负责人Anthony Leiserowitz,乐施会国际联会政策顾问Timothy Gore等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负责人 Anthony Leiserowitz指出,气候变化,不仅中国、美国,全世界都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年轻人或老人,中国人或美国人,穷人或富人,人类或自然界。为了共同的未来,我们应该一起行动。


据悉,《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的中文版已于11月1日在北京发布。(记者 刘梦羽)

  • 在线咨询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回到顶部
  • 绿色融资咨询
  • 碳中和咨询
  • 纪检监察
  • 环境市场咨询
  • 交易开户咨询
  • 绿色技术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