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ne  公司电话: 028-962553
  • EN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中国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1-01-11 阅读数:5028

分享至:

1月5日晚间,国家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市场建设迎来红头文件,并将在2月1日起正式实施。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具有减排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国际实践表明,碳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


在《办法》的框架内,碳排放市场中的企业面临三个选择:


  一、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碳排放,如果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就把差量部分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


  二、碳排放超过碳配额,以市场价格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三、不投入研发也不购买碳排放权,如果碳排放超过碳配额则接受罚款,罚款额由政府设定并且远高于投入研发或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


《办法》规定: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或者拒绝履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义务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由重点排放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测算其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并将该排放量作为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依据;对虚报、瞒报部分,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为28.6元/吨,上涨25%。从2013年到2020年底,我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


尤其是CCER(通过实施项目消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市场,在2020年交易活跃,共成交减排量6170万吨,较去年大幅增长43%。截至2020年末,我国CCER累计成交2.68亿吨。


汇总多个机构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三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随着《办法》的实施,在整个“十四五”,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暴增3-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


2021年2月1日,将是一个新起点,迈入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十年已经拉开序幕。我国碳交易市场将在此期间起到重要的调控和助力作用。生态环境部选取的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2225家发电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据央行1月6日公告,1月4日以视频形式召开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这一年十大工作要求,其中一项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会议指出,要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近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已在提速,绿色贷款与普惠金融贷款、涉农贷款等并列出现在监管口径中。据央行披露,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56和3.08万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7.1%和9.3%。


碳中和需要多大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不少专家和机构有各种估算。如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计,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人民币。


"基于这些初步估算,未来30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碳中和因此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机遇。"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称。


同时,马骏建议,应考虑从如下几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二是建立更加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三是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碳排放和碳足迹应该成为披露的基本要求;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适时要求其披露环境和气候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结果;五是强化碳市场在碳减排和配置绿色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发展碳金融产品和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六是切实落实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大力引进欧洲的低碳技术和低成本资金。

(新闻来源:新京报)



普氏能源资讯(S&P Global Platts)是全球领先的能源和金属信息提供商,创建于1909 年。


随着气候变化警报的增加,市场和行业正在朝着统一的碳定价体系迈进,而不再采用分散的地区或国家方法。该公司表示,到目前为止,自愿参与者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普氏能源资讯发布了全球首个每日碳信用价格评估报告。


普氏能源资讯将从今年开始实施该行业的污染补偿措施,以此将领先的航空公司排放量作为基准。最终,航运,电力,制造业,农业和其他经济领域将成为此类信贷的目标。


为减少人为的全球变暖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被认为是对排放物定价,并允许排放者使用信用交换系统抵消其污染。由英国于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下一届联合国缔约方会议(COP),预计将使《巴黎协定》下的碳信用额国际贸易正式化。


目前,由普氏能源追踪和定价的自愿性排放抵消计划和现有的法规遵从性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都将发挥共同作用。总量管制和交易已有数十年历史,但从未得到广泛采用,部分原因是零散和数量有限。例如,加利福尼亚州仍在参与区域上限和交易计划。韩国率先扩大了自己的排放交易。


普氏能源资讯的产品跟踪国际民航组织的CORSIA计划,该计划创建了一种机制,允许航空公司抵消其排放。根据行业促进的数据,2019年全球航班产生了9.15亿公吨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当年人类产生了超过430亿吨的二氧化碳。


普氏能源资讯将添加超出航空公司基准的评估,这些评估将反映出由黄金标准,气候行动储备(CAR),经验证的碳标准(VCS),REDD+交易架构和美国碳注册机构认证的项目的信用。



近期冷空气频频来袭,根据预测,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持续低温。与此同时,关于“冷冬”还是“暖冬”,“全球变暖”等话题也颇受关注。


入冬以来我国很多地方温度偏低吗?原因何在?冷空气频频来袭与全球变暖矛盾吗?


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为您详解



“冷冬”还是“暖冬”?—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近期冷空气活动还会比较频繁,部分地区气温可能会持续偏低一段时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后期我国还会有冷空气活动,或达不到过去这几次全国型寒潮的强度,但冷空气活动还是会比较频繁,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会持续偏低。


人们热衷于讨论今冬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但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


一是今年冬季持续低温天气在历史上看并非太极端,二是目前冬季还没有结束。预计1月下旬开始气温会逐渐回暖并转为较常年同期偏高,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所以目前还不能说这个冬季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历史序列来看,我国整体呈增暖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在近十年以及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都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冷,其中最冷的是2011年冬季;2017年和2018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基本接近常年同期,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出现了较大范围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特征。



“冷”“暖”对立是表象  — “全球变暖”与近期冷空气频繁来袭矛盾吗?


“全球变暖总趋势下,“一南一北”两信号双向夹击”


“冷”与“暖”似乎是两个对立的字。冷空气频频来袭,恰恰与全球变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看表层,造成近期大范围气温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欧亚中高纬“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并且这样的环流形势自12月以来一直持续。


从更深层和更大范围来看,赤道中东太平洋目前处于发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2020年9月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历史第二少)。这两个信号,都为今年冬季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再往更深层看,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但是在此趋势上会出现年际尺度上的冷暖波动,以上两个年际尺度的外强迫信号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整体趋势背景下对气候的一个年际变率调制,它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但会影响个别年份的冬季气温出现冷暖波动。


甚至,其波动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比如北极海冰情况,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最初源地来自北极,盘踞在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会将冷空气“锁”在极地。同时,北极地区又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其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20年9月北极海冰达到历史第二少,极地涡旋减弱、分裂,偏向欧亚地区,难以“固定”冷空气而由其南下。近期北美地区偏暖和欧亚地区偏冷都与此相关。


北极海冰监测,2020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异常偏小,北极海冰达历史第二少



气候风险隐现 — 全球变暖与极端事件频发带来隐患


在全球气候这个非线性系统中,“全球变暖”并不会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可以一一直接连到“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等结果。


我们盯着这个复杂的系统,有时就像看一个摆钟。监测偏冷,或者偏暖,如同观察钟摆的摆动。


全球变暖,在更多时候,会让这个钟摆的摆幅出现剧烈变化,也就是使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事件多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变暖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一样,北极地区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导致很多极端事件发生,比如极端的高温事件和极端的降水事件。


极端冷事件频发,正是对全球变暖的典型响应。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因此,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的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尽力减少极端事件带来的损失。


(新闻来源:中国气象局)

1月5日晚间,国家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市场建设迎来红头文件,并将在2月1日起正式实施。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具有减排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国际实践表明,碳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


在《办法》的框架内,碳排放市场中的企业面临三个选择:


  一、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碳排放,如果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就把差量部分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


  二、碳排放超过碳配额,以市场价格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三、不投入研发也不购买碳排放权,如果碳排放超过碳配额则接受罚款,罚款额由政府设定并且远高于投入研发或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


《办法》规定: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或者拒绝履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义务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由重点排放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测算其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并将该排放量作为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依据;对虚报、瞒报部分,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为28.6元/吨,上涨25%。从2013年到2020年底,我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


尤其是CCER(通过实施项目消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市场,在2020年交易活跃,共成交减排量6170万吨,较去年大幅增长43%。截至2020年末,我国CCER累计成交2.68亿吨。


汇总多个机构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三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随着《办法》的实施,在整个“十四五”,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暴增3-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


2021年2月1日,将是一个新起点,迈入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十年已经拉开序幕。我国碳交易市场将在此期间起到重要的调控和助力作用。生态环境部选取的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2225家发电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据央行1月6日公告,1月4日以视频形式召开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这一年十大工作要求,其中一项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会议指出,要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近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已在提速,绿色贷款与普惠金融贷款、涉农贷款等并列出现在监管口径中。据央行披露,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56和3.08万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7.1%和9.3%。


碳中和需要多大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不少专家和机构有各种估算。如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计,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人民币。


"基于这些初步估算,未来30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碳中和因此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机遇。"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称。


同时,马骏建议,应考虑从如下几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二是建立更加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三是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碳排放和碳足迹应该成为披露的基本要求;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适时要求其披露环境和气候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结果;五是强化碳市场在碳减排和配置绿色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发展碳金融产品和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六是切实落实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大力引进欧洲的低碳技术和低成本资金。

(新闻来源:新京报)


普氏能源资讯(S&P Global Platts)是全球领先的能源和金属信息提供商,创建于1909 年。


随着气候变化警报的增加,市场和行业正在朝着统一的碳定价体系迈进,而不再采用分散的地区或国家方法。该公司表示,到目前为止,自愿参与者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普氏能源资讯发布了全球首个每日碳信用价格评估报告。


普氏能源资讯将从今年开始实施该行业的污染补偿措施,以此将领先的航空公司排放量作为基准。最终,航运,电力,制造业,农业和其他经济领域将成为此类信贷的目标。


为减少人为的全球变暖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被认为是对排放物定价,并允许排放者使用信用交换系统抵消其污染。由英国于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下一届联合国缔约方会议(COP),预计将使《巴黎协定》下的碳信用额国际贸易正式化。


目前,由普氏能源追踪和定价的自愿性排放抵消计划和现有的法规遵从性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都将发挥共同作用。总量管制和交易已有数十年历史,但从未得到广泛采用,部分原因是零散和数量有限。例如,加利福尼亚州仍在参与区域上限和交易计划。韩国率先扩大了自己的排放交易。


普氏能源资讯的产品跟踪国际民航组织的CORSIA计划,该计划创建了一种机制,允许航空公司抵消其排放。根据行业促进的数据,2019年全球航班产生了9.15亿公吨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当年人类产生了超过430亿吨的二氧化碳。


普氏能源资讯将添加超出航空公司基准的评估,这些评估将反映出由黄金标准,气候行动储备(CAR),经验证的碳标准(VCS),REDD+交易架构和美国碳注册机构认证的项目的信用。



近期冷空气频频来袭,根据预测,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持续低温。与此同时,关于“冷冬”还是“暖冬”,“全球变暖”等话题也颇受关注。


入冬以来我国很多地方温度偏低吗?原因何在?冷空气频频来袭与全球变暖矛盾吗?


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为您详解



“冷冬”还是“暖冬”?—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近期冷空气活动还会比较频繁,部分地区气温可能会持续偏低一段时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后期我国还会有冷空气活动,或达不到过去这几次全国型寒潮的强度,但冷空气活动还是会比较频繁,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会持续偏低。


人们热衷于讨论今冬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但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


一是今年冬季持续低温天气在历史上看并非太极端,二是目前冬季还没有结束。预计1月下旬开始气温会逐渐回暖并转为较常年同期偏高,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所以目前还不能说这个冬季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历史序列来看,我国整体呈增暖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在近十年以及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都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冷,其中最冷的是2011年冬季;2017年和2018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基本接近常年同期,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出现了较大范围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特征。



“冷”“暖”对立是表象  — “全球变暖”与近期冷空气频繁来袭矛盾吗?


“全球变暖总趋势下,“一南一北”两信号双向夹击”


“冷”与“暖”似乎是两个对立的字。冷空气频频来袭,恰恰与全球变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看表层,造成近期大范围气温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欧亚中高纬“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并且这样的环流形势自12月以来一直持续。


从更深层和更大范围来看,赤道中东太平洋目前处于发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2020年9月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历史第二少)。这两个信号,都为今年冬季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再往更深层看,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但是在此趋势上会出现年际尺度上的冷暖波动,以上两个年际尺度的外强迫信号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整体趋势背景下对气候的一个年际变率调制,它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但会影响个别年份的冬季气温出现冷暖波动。


甚至,其波动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比如北极海冰情况,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最初源地来自北极,盘踞在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会将冷空气“锁”在极地。同时,北极地区又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其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20年9月北极海冰达到历史第二少,极地涡旋减弱、分裂,偏向欧亚地区,难以“固定”冷空气而由其南下。近期北美地区偏暖和欧亚地区偏冷都与此相关。


北极海冰监测,2020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异常偏小,北极海冰达历史第二少



气候风险隐现 — 全球变暖与极端事件频发带来隐患


在全球气候这个非线性系统中,“全球变暖”并不会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可以一一直接连到“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等结果。


我们盯着这个复杂的系统,有时就像看一个摆钟。监测偏冷,或者偏暖,如同观察钟摆的摆动。


全球变暖,在更多时候,会让这个钟摆的摆幅出现剧烈变化,也就是使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事件多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变暖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一样,北极地区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导致很多极端事件发生,比如极端的高温事件和极端的降水事件。


极端冷事件频发,正是对全球变暖的典型响应。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因此,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的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尽力减少极端事件带来的损失。


(新闻来源:中国气象局)


  • 在线咨询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回到顶部
  • 绿色融资咨询
  • 碳中和咨询
  • 纪检监察
  • 环境市场咨询
  • 交易开户咨询
  • 绿色技术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