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企业碳市场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发布时间:2023-05-24 阅读数:5008
分享至: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作为碳市场基本参与主体,企业的碳市场能力高低不仅关系企业经营与发展,也事关碳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四川省发电企业面临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风险隐患多、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成本较高等突出问题和挑战,亟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提升企业碳市场能力。
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开展了基于企业视角的碳市场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建议企业紧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要求和发展导向,直面“两大矛盾”“三大风险”“五项短板”,统筹兼顾短期与远期、内部与外部、治标与治本、降本与增益,以碳排放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碳效水平结构性提升为核心、碳资产市场化经营为导向,“一企一策”开展企业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切实降低碳市场交易成本和履约成本,管好盘活碳资产,实现“扭亏为盈”和“保值增值”。
01 强认识,将碳市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一是决策层应及时学习掌握碳市场大政方针和发展规划,将碳市场工作、碳资产经营管理列为企业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和人力资源配置,定期研究碳市场工作,推动制定以数据质量管理、履约成本控制为重点的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清单。
二是管理层应加强碳市场政策跟踪学习,明确计划、采购、生产、化验、能源、环境、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的碳市场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清单,细化制定符合碳市场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加强培训教育、督促检查和审核把关。
三是执行层应系统学习和严格落实碳市场政策文件、标准指南和企业制度,熟悉数据填报、注册登记、交易、结算等系统平台操作,按照时间节点和操作规程做好计量监测、记录存档、数据分析、信息填报、核算报告、交易履约、信息披露等工作。 02 定章程,夯实碳市场能力提升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完善综合性制度,对标碳市场建设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南,形成“全过程、全要素、多维度”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碳市场交易、配额清缴履约的工作职能、基本流程、时间节点等,建立碳排放权授权交易机制。
二是调整优化既有制度,统一企业生产、能源等数据采集和统计月度周期制度,修订生产管理、能源管理、环保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实现与碳排放管理、碳市场交易政策要求的有效衔接。
三是制定细化能源消费和产品计量、计量仪器仪表校准维护、记录台账档案等专项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制定关键参数检测的采样、制样方案,细化明确燃料“采、制、存、送、检”操作规程,确保责任明确、节点清晰、要求细致。 03 建机制,激发碳市场能力提升内生动能 一是建立完善企业碳市场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依托既有职能部门强化碳市场工作、碳资产管理或新建碳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支撑加强统筹协调、工作计划、日常调度和督促检查。
二是整合设立碳排放管理岗位,建立涵盖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交易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且规模合理的碳排放管理专业团队,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人才引进和梯次培养机制,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推动能源环境管理等岗位人员转岗转型,稳定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制定实施碳排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建立“传、帮、带”机制,实施“培训上岗”,提升相关岗位竞争性和吸引力。
四是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将数据质量、节能降碳、履约成本等指标纳入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企业内部碳市场能力提升的长效驱动机制。 04 提能力,提升碳市场全链条管理能力 一是着力提升监测能力,推动燃料机械自动采样取代人工采样,加强能源计量及计量仪器仪表校准维护,实施供热参数全覆盖计量,规范燃料“采、制、存、送、检”全过程管理,确保记录台账档案一致性和规范性。
二是着力提升核算能力,重点加强碳排放量、配额盈缺率核算研判,开展关键数据交叉核验,动态评估单位发电煤耗、单位发电碳排放等参数的合理性,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情况并推动问题整改。
三是着力提升填报能力,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存证项目、存证格式做好月度信息化存证,及时推动补正问题整改。
四是着力提升交易能力,加强配额盈缺和市场行情跟踪分析,前瞻安排资金预算,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五是着力提升履约能力,实施兼顾短期和中长期、交易与非交易、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履约策略,按时足额开展碳排放配额清缴。 05 借外力,善用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 一是强化政企互动,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州)主管部门举办的碳市场培训活动,参与碳排放管理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及时理解和掌握碳市场政策和技术规范。
二是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学习节能降碳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引进和推广节能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三是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建立碳咨询、检验检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引进碳资产托管模式,实现内外部资源优势互补。
四是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机制,合理开展碳资产抵质押贷款,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配合做好节能诊断、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持续挖掘企业能效、碳效提升潜力。 文章来源:四川省企业碳市场能力提升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