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ne  公司电话: 028-962553
  • EN

建圈强链,成都绿色产业是这样发展的!

成都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23-07-27 阅读数:4595

分享至:

根据规划,成都将力争到2025年,培育6家以上百亿级链主企业、3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


640 (11).png


成都产业的低碳“底色


过去十年间,成都持续探索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圈与产业链,通过跨区域的合作模式来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协调融合共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双碳”目标战略,全新塑造成都比较优势的新赛道。


在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方面,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着力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加快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成都市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出台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服务,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填补了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参与平台的空白。累计推出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62个,用户数超过200万人,约9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变现,不断夯实超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基础。


在探索气候投融资路径方面,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印发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及认定规范,组建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加快搭建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以“碳中和+”为核心,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六大研究方向,高标准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并出台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验收及奖补实施细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已确定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名单。


640 (23).jpg


绿色产业发展的“困惑”


成都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但也要注意到成都新兴绿色工业规模体量不大、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技术、主体、载体、产品等方面。


技术的痛点,体现在发明专利上。从技术产出来看,成都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不足,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在全国排名偏低。


从生产主体来看,成都绿色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创新能力不突出,在统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节能两大领域的占比与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差距明显,缺乏做强新兴绿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底,成都33家绿色工厂入选了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名单,截至目前,成都有省级绿色工厂93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载体”正在壮大。


但也要认识到成都一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皆集中在非主导产业领域,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还有一个“痛点”体现在市场拓展方面。从产品市场来看,成都绿色产品供给和市场开拓不足,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存在差距。


如何更好地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摆在成都面前的难题。


640 (12).png


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近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正式印发。


方案显示,成都将着力布局构建包括绿色低碳在内的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重点产业链,推动成都迈向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建圈强链需要体制机制保障,成都进一步明确链长、重点产业链牵头市级部门、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的工作责任,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如何发挥链长作用?


链主及龙头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者和掌控者,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能够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升整条产业链的绿色制造能力和环境绩效。


链长将牵头组织研究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指导编制重点产业链“产业图谱”、形成“5+N”产业生态清单,对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等进行指导;牵头推动产业联盟建设,搭建政府与“链主”企业、“四上”企业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完善专项产业政策。


建圈强链涉及部门较多,如何形成工作合力?


方案提出,重点产业链牵头市级部门要开展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动态更新产业图谱、“5+N”产业生态清单;制定重点产业链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和统筹推进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评估重点产业链发展情况;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制定专项产业政策,构建“一链一政策包”体系。


多个“圈”与“链”落地在区(市)县,将推动成都“三个做优做强”。对此,成都将按照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建设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


方案指出,实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招引促建,精准匹配土地、资金、能源、载体等资源要素。


成都还注重对建圈强链开展评估问效,尤其聚焦四链融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将‘5+N’产业生态、企业‘四上’培育等共性重点任务细化为具体指标,兼顾不同产业链特性指标。


成都将通过“目标导向—月季监测—年度考核—优化提升”闭环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突出产业发展实效开展综合评估。



文章来源:建圈强链,成都绿色产业是这样发展的!


  • 在线咨询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回到顶部
  • 绿色融资咨询
  • 碳中和咨询
  • 纪检监察
  • 环境市场咨询
  • 交易开户咨询
  • 绿色技术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