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发布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成都发展改革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数:28
分享至: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成都生态资源禀赋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复制的典型做法。值此全国生态日之际,市发展改革委组织推选出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各领域、各地区进一步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案例一 大邑县“绿果果”结出了“金豆豆”,打造生态价值实现的全产业链新范式 大邑县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依托龙门山脉生态屏障、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及“四川青梅第一镇”的优势种植基础,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的产业发展机制,将青梅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形成集“一颗青梅”生态农业种植、“一杯果酒”精深加工、“一块招牌”品牌营销与“一片梅林”休闲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青梅种植亩均产值增长近70%,单一种植产业产值超3亿元,带动3500余户主产区种植户增收致富。 案例二 温江区绘制生态产品价值答卷,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温江区于2024年9月启动岷江村生态价值评估转化机制试点项目,以岷江村为样本,开展全省首个以村为单元的生态价值评估转化机制研究,形成全省首份村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及《村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等四项成果,为岷江村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并以岷江美术馆为合作载体,通过将特定地域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作价150万元入股乡村旅游公司。 案例三 金堂县创新林业综合改革,走出林业产业多维融合多元提效新路径 金堂县以“增绿添景”“点绿成金”“借绿化文”为目标,持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村集体+专合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加快推进林业资源价值转换、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由僻静山村向城市绿心转变。实现林业旅游年收入3亿元,累计林权抵押贷款金额达10884万元。 案例四 彭州市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价值变现 彭州市创新将2017年以来实施的龙槽沟、甘溪沟等4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打捆,参照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方法学,核算签发5561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并以19.46万元总金额交易。交易金额按照“谁拥有、谁受益”原则进行收益分配,涉及集体资产的收益用于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创收共富,并反哺所在区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或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涉及个人资产全额兑现支付给个人。 案例五 都江堰市聚焦“天府珍水”产业链,推动水生态价值转化 都江堰市专注“天府珍水”细分领域,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生态价值转化”为核心,围绕“水科技、水制品、水文旅”三大方向,构建“研究院+产业园+共享工厂”产业生态,打造全国领先的“天府珍水”品牌集群。2024年,都江堰市共有绿色食品(饮料)生产制造企业80余家,“天府珍水”产业矩阵持续建强,规模增至40亿元。 案例六 “活化千年窑火 转化生态价值”——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邛窑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成就最突出的青瓷窑场遗址,但随着时代变迁,面临生态与文化价值双重遮蔽的困境。近年来,邛崃市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通过系统生态修复、深度文化赋能与产业培育,实现荒芜窑区向综合性文化生态空间的蝶变,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省十大历史文化地标”等荣誉称号。 案例七 生态低碳 向“绿”借力——蒲江县打造全国首款“碳中和”雀舌茶叶 蒲江县聚焦“双碳”目标,以“茶叶+”为核心,打造全国首款“碳中和”雀舌茶叶。其依托“两个替代”工程,建立三级示范基地,推动绿色低碳种植,实现全链条质量溯源;探索精深加工,开发茶啤、茶酿等新品,拓展国内外市场;联动集体经济,通过土地入股、产业链参与等壮大村社经济。该茶叶经碳足迹核算,通过“碳惠天府”机制抵消排放,获“碳中和”标签,市场价值提升约40%,为绿色低碳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范例。 案例八 成都高新区推动“三生”融合,构建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新场景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高标准打造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植入国际舟钓路亚基地、和境茶社等多元应用场景,构建“三生”融合体系,创新探索公园自有自然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变新路径,荣获世界建筑节·中国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公园生态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引领生物城产业、人才加速集聚,现累计落户项目逾300个,聚集产业人才超1.8万人。 案例九 四川天府新区以碳汇项目开发为抓手,开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四川天府新区以获批省级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林草碳汇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有机融合,探索开展碳汇开发项目,其中川西林盘碳汇开发项目作为独立生态碳汇项目完成全国首例交易,完成12吨川西林盘碳汇交易;绿色生态科技全产业链循环经济碳汇开发项目实现全国首个厨余垃圾处置碳汇交易,首笔交易金额达52442元。 案例十 崇州市探索“大美农田+”生态价值实现模式,助推生态与经济双赢 崇州市通过加强农田规划保护,营造稻田画等大美景观,拓展“低空赏花海”“把春天煮进火锅里”“花田半程马拉松”等新场景,走出一条“变农田为景观,以景观聚人流,引人流兴农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4年,共接待游客2612.38万人次,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百万以上“富裕村”5个。 文章来源:成都市发布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