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十个关键词看四川降碳成效
四川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25-09-26 阅读数:100
分享至: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四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强度保持下降态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作用持续强化。今天,通过十个关键词,一起来看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提升,“含碳量”下降。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蕴含着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机遇。2021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作出《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要求聚力发展清洁能源生产、支撑和应用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2022-2024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通威集团荣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清洁能源示范省
四川水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双碳”目标引领下,四川围绕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强化水电主力军作用,培育风光发电新增长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水电装机稳居全国第一,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113.5%、733.7%,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
电动四川
电气化是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电动化是交通运输绿色化、智能化的必然趋势。2022年3月,四川启动“电动四川”行动计划,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场景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行动实施以来,建成“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60万辆,投运成渝电走廊、世界首条高原绿电超充电走廊。
近零碳园区
2022年、2025年四川分别启动天府总部商务区基地、成都经开区绿色汽车产业园、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等17个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和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个省级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试点园区在降碳路径、场景打造、投资融资、技术应用、数字赋能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涌现一批园区绿色低碳引领性场景,科创生态岛近零碳排放园区、金堂经开区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四川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紧扣“数据质量管理、配额清缴履约、履约成本控制、资产开发转化”四个重点方向,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开展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诊断帮扶活动,不断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链条化管理,健全碳市场清缴履约机制,创新发展碳资产质押贷款,连续两年实现碳市场100%清缴履约,累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碳普惠
2020年3月,成都率先启动“碳惠天府”机制建设,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后续,泸州、巴中、广元相继开展城市碳普惠机制建设,省级层面启动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截至2025年8月,成都“碳惠天府”平台注册用户数突破350万,累计开发碳减排项目172个,审核登记碳减排量74.7万吨,近50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转化,用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碳中和
2021年3月,四川出台全国首个社会活动碳中和省级推广方案《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截至2025年8月,累计依托“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实现碳中和的场景达1.2万场次(个),呈现“多点开花、梯次推进、全民参与”态势,多层次、立体化社会碳中和实践体系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办赛方面,成都大运会成为西部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量约37万吨。成都世运会继续践行低碳办赛理念,着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世运会。
碳足迹
面对国际产品碳足迹规则挑战,四川将“探索构建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碳足迹管理、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纳入《省政府领导牵头推进“系统集成改革事项”清单》,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建四川产品碳足迹标准与国际磋商技术委员会,开展“四川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科技攻关,启动四川省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成都市光伏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建成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累计牵头或参与研制各类产品碳足迹标准超过30项。
碳金融
四川在全国首创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川碳快贴”),支持具有碳减排效应的企业和项目。在此基础上,2024年9月迭代升级推出“绿金贷”“绿票通”政策产品,精准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和办理绿色票据贴现,不断提升央行政策资金直达绿色实体质效。截至2024年底,累计办理“绿金贷”“绿票通”近26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600多万吨。此外,还创新开展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碳资产质押贷款和碳足迹挂钩贷款。
低碳技术
围绕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先后制定《四川省建设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2-2025年)》《四川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实施清洁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光伏组件效率和功率多次刷新纪录,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川下线,全球最大化学链燃烧碳捕集中试装置入选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十大典型案例。